文 | 佘宗明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太快。
1年半前,TMT圈熱炒的,還是元宇宙。
那時候,元宇宙動輒被視作下一代互聯網、下個現象級風口。
結果由Facebook改名的Mata一波操作猛如虎,一年燒掉了137億美元,市值燒沒了2/3,發現元宇宙沒那麼性感,續命還得靠Facebook。
逆水寒手游:策划放大招,全服玩家可免费转职,还将开放二职功能
同樣重注佈局元宇宙(搭建了MR平臺 Microsoft Mesh+收購了VR社交平臺AltSpaceVR+構建了整合VR\AR體驗的跨平臺工具包MRTK)的微軟,也用裁員宣告了對元宇宙的耐心已消耗殆盡。
元宇宙才“涼涼”沒多久,ChatGPT又來了。
某種程度上,這驗證了近來泛起的人類“科技大停滯”論斷。
因爲科技大停滯,所以人們需要找到“下一個iPhone”。
就目前看,ChatGPT的輿論熱度高得有些驚人——在時下,看某個事物是不是流行,都不需要看輿情監測熱力圖,就看看你隔壁辦公桌的阿強或你關注的生活方式類公號是不是也在聊它就行了。
看着網上各種分析ChatGPT的文章,我不由得感慨:
再不蹭ChatGPT的熱度,就晚了——萬一下個“革命性技術”又來了呢。
你沒說錯,這篇當然也在“蹭熱度”之列。
這些年,被輿論熱炒的科技動向,總是跟那些“革命性”敘事關聯在一起。
拿ChatGPT來說,存在感極強的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說:ChatGPT出現的意義,不亞於互聯網和個人電腦的誕生。
他此前還順勢拉踩了一把Web3和元宇宙:Web3沒那麼重要,元宇宙沒革命性,人工智能(AI)最重要。氣得一堆幣圈玩家罵罵咧咧地退出了Windows系統。
他的下下任接班人、微軟現任CEO納德拉針對ChatGPT話題也說,“至少在從事技術工作的30年裡,這是我從沒見過的技術擴散,我也不認爲這種擴散曾發生在工業革命時期。”“對於知識型工作者來說,這就完全等於工業革命。”
在網上,“開啓AI新紀元”“生成式AI的豪賭”“全新的時代正拉開序幕”之類的說法,也蔚爲風行。
就連一口一個“顛覆”的賈布斯,看完都會覺得現在“大詞通脹”得太厲害。
事實上,兩年前把元宇宙捧到天上的,同樣是納德拉們。
當時納德拉說,“隨着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融合,我們正在創建一個全新的平臺層——元宇宙。”還暢想:“隨着我們越來越多地將計算技術嵌入到現實世界,我們甚至可以將現實世界反嵌入到計算中。”
微軟收購暴雪,也被看成是向元宇宙進軍的重量級佈局。
纔過去1年多時間,ChatGPT就成了小甜甜,元宇宙轉個背變牛夫人了?
當然了,這也難言奇怪:推出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的OpenAI,本就算是“微軟系”公司。2019年,OpenAI就曾獲得微軟10億美元的投資,今年1月,微軟又官宣向大火的OpenAI追加百億美元投資。
更何況,前幾天身爲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的微軟Bing就悄然上新——它集成了ChatGPT,將聊天框跟搜索欄結合到了一塊。
有這層關係在,比爾·蓋茨和納德拉爲ChatGPT站臺,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投了理想的王興,投了哪吒的周鴻禕,在許多場合也沒少替理想、哪吒說過話。
敘事即故事,故事即敘事。經濟學家、“敘事經濟學”提出者羅伯特·希勒就說過: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經濟敘事往往不脛而走,比嚴肅刻板的論文和說教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和傳播。
那時下最受追捧的經濟敘事是什麼?
是以“新”和“舊”爲主軸的二元對立敘事框架,在此框架下,人們熱衷於看到那些去工業化的、面向未來的、革命性的、顛覆性的事物。
《流量地球2》中的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等,就滿足了大衆的這層想象;風行網絡的元宇宙、ChatGPT,同樣滿足了很多人的這種想象。
那ChatGPT真的具有革命性嗎?比爾·蓋茨和納德拉們追捧ChatGPT,就只是爲了站臺嗎?
就業已呈現的形態看,它確實跟以往人們所認知的人工智能不一樣。
這些年來,AI經歷了先被追捧、後被看低的過程。很多人起初以爲,AI會帶來超級自動化場景。
可多年過去,“應用最廣泛的AI技術是人臉識別”的現實,讓不少人的想象落空,以至於如今它動輒落得個“人工智障”的詬病。
雖然抖音快手們成功將AI算法用在了信息流中,不過那也只是長尾場景容錯率極高的領域,在自動駕駛等技術上,人類依舊在L2級別徘徊。
但ChatGPT顯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不小的突破:比起以往的AI主要通過數據庫比對提高識別效率,ChatGPT具有更強的自學習能力,可以基於大數據集自己生成內容。
儘管跟“小破球”裡的Moss還有差距,但ChatGPT無疑讓AI離圖靈測試所說的技術奇點(即AI具有自主意識的節點)近了一步。
清華大學計算機教授黃民烈就說,ChatGPT已經超出了80%甚至90%人的對話能力,GPT-3的對話能力其實就已超出了人類平均水準。
抱歉這裡得援引一段IT化表述:ChatGPT是基於GPT-3.5架構的大型語言模型並通過強化學習進行訓練,GPT-3.5是在GPT-3之上,基於RLHF(人類反饋信號優化語言模型)算法,通過大量代碼訓練和模型微調,它在響應人類指令、複雜推理、代碼生成和代碼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上得到了顯著增強。
正因如此,ChatGPT推出僅兩個月,在2023年1月末的月活用戶就已突破了1億,成爲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
之前最快破億的,是TikTok,用時9個月。
風口就是風口,ChatGPT一出,谷歌、Meta都不淡定了,紛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發力:谷歌旗下人工智能企業DeepMind發佈了新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Sparrow,Meta也推出了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BlenderBot。
最牛的技術,若沒法跟人們的生存現實鏈接,那也就很難成爲社會熱門話題。
ChatGPT的爆火,就跟刺激了大衆情緒不無關係——它引發了許多人的“生存危機”“失業焦慮”。
有人調侃,據說胡錫進現在非常焦慮,擔心ChatGPT搶了他的飯碗,畢竟“近期互聯網上出現了……老胡也看到……知道大家很……”的胡錫進體很容易被學習複製。
胡錫進對此還做了迴應,稱“人工智能把一切都推入數字化的超級模式,誰算力大誰牛,就像導彈與反導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樣一樣,但老胡是一門永遠的155毫米榴彈炮,簡單,不依附任何時髦的東西。”還說希望大家都不被人工智能“活埋”,成爲爬出“萬人坑”的倖存者。
這說得挺有道理:ChatGPT很厲害,在回答某些問題時,也只會說“無法發表主觀評論,尤其是關於政治人物的評論”,說不出動輒鼓譟“擊落××飛機”之類的狠話來。跟胡錫進比,它的回答風格太“老幹體”了。
那可以改論文、敲代碼、寫文案的ChatGPT,以後真的會端掉無數人的飯碗嗎?
某朋友羣裡部分同仁說的兩句話,我深以爲然——
說得直接些就是:許多重複性的腦力勞動,如寫網文、寫週報等,都有被ChatGPT替代的可能。
就像現代工廠流水線用一堆機器替代了人力那樣,未來許多程式化工作被ChatGPT代勞,沒準也是企業主降本增效的方法。
但它並不具有人腦的自主性,它可以幹很多事,但有些事是它幹不來的,如背鍋。
有大V就戲謔道:AI取代不了投行、律師、會計師、評估師……因爲AI不能背鍋。背鍋纔是核心競爭力。
幾年前,就有人制造“AI機器人會不會替代記者”的話題了,但現在呢?
至少國內沒哪家媒體的主編敢讓AI寫時政新聞,除非他(她)不想要職業生涯了。
更何況,“建(守)制(成)派”的力量永遠不容低估。
以ChatGPT爲代表的新技術,總是去中心化的,但權力訴求是中心化的——它不允許技術對社會疆域進行“再轄域化”。
之前元宇宙大火時,我曾寫過:元宇宙的高沉浸感、24小時在線,怎麼避開成癮性產品面臨的“防沉迷”監管?到時會不會出現一堆文章——《元宇宙,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中国女排有望4连胜开局!战荷兰是奥资赛出线关键,多米不足为据
ChatGPT火了,屆時大概率會出現一堆媒體選題:怎麼防止學生用ChatGPT寫作業?怎麼防止作者用ChatGPT騙稿費……
這倒不是說,ChatGPT就算再火,遲早要完。
比爾蓋茨說:人們總是高估新技術出現的第一個五年,低估第二個五年。在今天,很多技術都是短期內被高估,長期內被低估。
ChatGPT就長期看也不容低估。
時下有些人對ChatGPT不以爲然:它就是個“胡編”,連“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誰的作品都沒整明白,可信度都存在問題,問完後還得二次驗證,能整出什麼風浪來?
可別忘了,ChatGPT也在進化,其知識積累速度比容量受限的人腦要快多了,如今它回答很多問題,都比網民跪求“不要建議”的專家建議要靠譜。
Gartner就預測,到2025年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產生的數據將佔所有數據的10%,而2021年該比例不足1%。ChatGPT將來或成AIGC的主力。
但它的落地,註定是個長期過程——就跟元宇宙那樣。
圍繞元宇宙的泡沫很多,但元宇宙本身不是泡沫,只不過,距離落地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畢竟,它必須依託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如算力設施、網絡設施)革新、接入平臺切換(從現在的電腦、手機轉向VR、AR、MR設備)等。
ChatGPT也一樣。在中短期內,受限於內容準確性與豐富度,它依舊無法替代谷歌百度,形成“以傳統搜索爲主、ChatGPT類模型爲輔的新搜索引擎形態”都得要很久。
不難預見的是,ChatGPT也會走元宇宙的路——先被熱炒,之後降溫。
現在就熱炒ChatGPT噱頭進而在資本市場講故事的,無非是磨刀霍霍,玩“幣圈的遊戲”。
對此我只能說:
鐮刀啊,請你慢點揮,等一等韭菜……被“元宇宙”概念股收割的那一茬,還沒來得及再長出來呢。